鲁迅家是如何衰败的?鲁迅肯定不会告诉你,因为实在太丢人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引言
读过鲁迅文章的朋友有都知道, 鲁迅少年的时候经历了一次家道中落 ,这次家道中落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这之后,他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他看清了这世间的人情冷暖,也明白了许多事情。
(鲁迅)
但到底是是什么事导致他家的家道中落,鲁迅却始终未曾言明。
其实鲁迅之所以不说,也是因为这件事太丢脸了, 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就是他的祖父周福清 。这个周福清到底干了什么?
一、成也周福清,败也周福清
周家的繁荣和衰落都跟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有关,可以说成也周福清,败也周福清。
(周福清)
周福清出生在1838年,自小就是个好学的。
当时家族有三个私塾,三个私塾的讲课时间,讲课内容都不相同,他三个私塾都去听,学了几年,收获很大,为他后来的科举打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周福清的科举之路走得很顺畅,当举人,成进士 ,最后成了翰林院的庶吉士 。
经过翰林院的三年考察之后, 他被发往江西金溪县当知县 。
此时的他还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官,讲究一个不贪赃,不枉法,不积案,御下严。
不过因为不懂溜须拍马,谄媚权贵,他被沈葆桢参了一本 , 知县被革了,当了一个教习。
(沈葆桢)
经历过官场的挫折后,周福清好像“觉醒”了,懂得了“为官之道”。
他卖了家里的田地捐了一个内阁中书的职位, 他在这个职位上干到了1893年,直到自己的母亲去世,他才回到家乡。
在此期间,鲁迅出生了,周福清非常高兴,给鲁迅取了一个小名—阿张,并且给他取了名字樟寿,至于后来鲁迅改叫周树人,已经是后面的事了。
在爷爷当内阁中书的这段时间里, 鲁迅度过了一段富裕快活的童年 ,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少年闰土》等都在回忆这段快乐的时光。
(少年闰土)
可以说此时的鲁迅是天真快乐的,但随着他祖父的还乡,这段快乐时光将一去不返, 取而代之的是一段饱受白眼的艰难岁月,而鲁迅也因为看遍了人情的冷暖而变得锐利起来。
二、导致家道中落的科考作弊案
周福清有一个梦想,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孙子跟自己一样中进士,但是估计他的儿子周用吉水平不太行, 所以周福清采取了一些作弊的手段 。
周福清回到浙江没有多久,周用吉就要参加当年八月份举办的举人考试,而 负责这次主考的人正是当年跟周福清同届中进士的殷如璋,这让周福清看到了机会。
当年7月25日,周福清早早从上海赶到苏州的码头等待乘船到来的周福清,并且早已准备好了关节条子。
(苏州木船码头)
这个关节条子就是用来串通作弊用的,里面写上作弊用的“关节字眼”,考官看到“关节字眼”,便让考生通过。
除了“关节字眼”, 周福清还在另外一张纸上写下了洋银一万的字眼 ,这就是贿赂考官的价格。
等到了7月27号,殷如璋的船终于到达了苏州码头,为了避人耳目,周福清自己躲在船里,让自己的家仆陶阿顺将装了关节条子,一万元洋银的字条以及自己名片的信封送给殷如璋, 然而问题就出来这个仆人陶阿顺上 。
陶阿顺是个粗人,做事也不谨慎,看到大官的官船后更是忘了主人的叮嘱。
有一种说法是陶阿顺将东西送给殷如璋后,殷如璋知道这东西不简单,因为副主考周锡恩正在跟他聊天,所以他不便打开,他把信封随意放在一边,让阿顺先回去。
但谁也没想到阿顺是个十足的憨货, 他当着众人的面说这封信事关银钱大事,要殷如璋当面给个回条,这让事情一下子就曝光了。
殷如璋十分气恼, 他下令将陶阿顺以及信封送到官府查办,最终他保住了名声 ,而周福清就没这么幸运了。
(图文无关)
他看见周阿顺迟迟不回来,心中意识不妙,于是便跑到上海躲起来。
陶阿顺经过多方审理,坦白这事是周福清指使的,于是 周福清成了通缉犯。周福清知道自己跑不了,于是回去自首了。
进过多轮审理,最后光绪帝将周福清定为“斩监侯,秋后问斩”,到了第二年再审时,他被定为“牢固监禁”,最终在蹲了八年大狱后得以出狱。
科场舞弊案爆发之后,鲁迅的家境便快速衰落了下去。
为了营救周福清,周家卖田卖地,当掉金银首饰,只为给周福清上下打点, 鲁迅的家庭也因此由小康之家变成了困顿家庭。
(少年鲁迅)
而鲁迅的父亲周用吉也没有当上举人,反而被革去了秀才功名。沉重的打击让周用吉重病在身,鲁迅开始频繁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但周用吉还是在35岁就去世了。
1901年,周福清出狱了, 八年牢狱生活让周福清脾气相当糟糕 ,他上骂皇帝太后,下骂后辈子侄,连帮他出狱的薛允升也被他痛骂。
最终他在1904年死去时,场面相当冷清,就连鲁迅都没有赶回去奔丧。可以说鲁迅跟周福清的关系一点都不好。
(鲁迅)
他跟祖父的关系不好到什么程度,我们也可以分析一下。
三、“不着一字”的祖孙关系
鲁迅的作品一直在回避周福清。
鲁迅谈及自己的家道中落时,总是含糊地说是一场变故,但从来没说过这个变故是什么。
哪怕是1930年修订的《鲁迅自传》也只是草草地说13岁那年遭遇了一场大变故,几乎什么都没了。 由此可见鲁迅对祖父的讳莫如深。
(青年鲁迅)
联想到祖父出事以及父亲生病到死亡这三年间,鲁迅正值12到15岁,正是自尊敏感的时候。 这时候他的生活突然下坠,饱受白眼,其中的印记肯定在他的人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他祖父有怨怼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周福清也曾像平常的爷爷一样疼孙子。
鲁迅出生时,他就高兴地给鲁迅起了大名和乳名,在写给儿子的信中也不乏对鲁迅的教诲,还曾托人给孙子们寄回两部《诗韵释音》,让他们学习写诗。
后来他坐牢了还给鲁迅等孙子寄了一本《唐宋诗醇》,并在便条中教他们学习诗词的顺序。
《唐宋诗醇》
由此可见周福清也曾对孙儿们尽过心力,期待不低。
两人相处了半年,科考作弊案就发生了,因此他们没能培育出良好的祖孙关系。
在祖父蹲监狱的八年里, 鲁迅看望过他三次,其余时间鲁迅主要是在外求学。 等1902年鲁迅从日本回家时,祖父已经被放出来了。
(鲁迅)
出来的祖父脾气很差,喜欢骂人泄愤,同时他又很双标 。鲁迅考了第二名,他骂鲁迅不努力,所以考不到第一,自己最钟爱小妾的儿子考了倒数第二,他却说还知道努力,没有得倒数第一。
因此他根本不能让鲁迅心服口服,所以他讥讽鲁迅,鲁迅也会找机会让他难看。后来鲁迅在日本读书时祖父病逝,鲁迅也没有回来奔丧。
《鲁迅日本留学照》
其实鲁迅性格跟祖父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一样的敏感多疑易怒, 两个相似性格的人要么特别好,要么很不好,鲁迅跟祖父就属于后面的一种。
鲁迅和祖父的三观也不一样,祖父属于传统的封建士大夫,鲁迅却属于新时代的文明人,三观不一样的人也很难处到一起去。
(鲁迅)
曾经的祖父在鲁迅心里是家族的保护神,是掌控全局的完美人物,结果一 桩科考作弊案让祖父的伟岸形象轰然坍塌 , 祖父在鲁迅眼中成了一个小丑,当初多完美,现在就多糟糕。
总之因为种种因素让鲁迅不再待见这位祖父,当1919年鲁迅带着全家北上后,他还烧了祖父写了一辈子的日记,日记烧了整整两天,由此可见 鲁迅确实很想抹除祖父的痕迹。
那么他在书中对科考案以及祖父避而不谈也在情理之中了。
参考资料:
相关文章
- 福建打捞满载50亿美元的日本沉船,40吨黄金却神秘失踪!
- 有人提出疑问?生产队时那么穷、那么苦,为什么每家能养几个孩子
- 古代闹饥荒,百姓们为何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要去吃草根、啃树皮
- 秦始皇一生修建6大“世界级”工程,4个屹立至今,都是世界级遗产
-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追忆宫廷生活:跪着伺候,服侍娘娘洗澡是日常
- 32岁的她嫁给了一个7岁的男孩,连生8子,被称为“女版成吉思汗”
- 黄维的解释有道理-为何不让王耀武杜聿明带兵入朝作战-但不全对
- 2010年卡扎菲远赴乌克兰,手提400万欧元,私下与季莫申科见面
- 埃及人修金字塔的时候-中国人-在干什么-说出来你也许不信
- 刘邦为恢复人口想出一奇招,天下女人恨之入骨,男人却啧啧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