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用活人殉葬,那他们能在墓中活多久?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权力对于皇帝的重要性超越一切 , 即便是在死后也依旧想高人一等。
于是在临死前, 他们会选一堆人陪葬,有时候甚至是他曾经最疼爱的人也逃不过。
那么 ,这些被活葬的人究竟能够在墓中活多久呢?
起源于原始崇拜
活人殉葬最早可以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原始社会对于死亡抱有极大的崇拜和畏惧。 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会离开肉体,前往一个神秘的来世。
所以他们在墓葬时会精心准备许多生前所喜好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日用品,以及金银财宝,认为这些东西可以让自己在死后世界依然安享荣华富贵。
而既然有了那么多物品,就必然要有人伺候,所以奴隶作为服务者也会被一起殉葬。在统治者看来,这是理所应当的事,可以彰显自己的权势。
在奴隶制社会里,奴隶的生命地位极低,常常被视为家畜一般的存在。
统治者可以随意打骂甚至杀死奴隶,没有任何道德顾忌, 这种“人命不值钱”的思想使他们可以轻易地剥夺其他人的生命。
殉葬活动中的受害者完全没有任何选择余地或反抗可能,只能顺从地接受自己成为祭品的命运。
活人殉葬盛行
根据《诗经·黄鸟》记载,秦穆公死后,他的三位大夫和174个奴隶被残忍杀害,投入陵墓进行殉葬。
吴王阖闾之女投江自尽,阖闾为表达哀思, 竟在街市上抓捕无辜百姓,将他们活埋于女儿墓中。
秦朝时,秦始皇废除了殉葬的落后习俗,改为使用兵马俑等陶俑作为陪葬品,可见是进步的。
到了汉朝,受儒家文化影响,皇帝对生命看重,殉葬大为减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殉葬只偶有发生,已非主流。
隋唐时期也仅仅出现个别皇帝要求妃嫔殉葬的情况,而整体上活人祭祀非常少见。
然而在辽朝时期,殉葬又卷土重来。
辽朝是由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契丹人崇尚武力,对生命不屑一顾。他们奉行萨满教,认为活人殉葬可以让死者转生极乐。
因此殉葬在辽朝盛行。
耶律倍生前是辽国重要贵族,辽圣宗亲信。他去世后,辽圣宗为他修建陵墓,还从邻国运来猛虎一只。
为引人观看,猛虎被关在笼子里展示。
谁知观看的百姓们反被皇帝的亲兵驱赶,直到将近百号人全部推进了耶律倍的墓中,成为活生生的殉葬品。
到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殉葬更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由于蒙古人的社会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氏族特征,殉葬甚至被定为合法,贵族们也纷纷仿效皇帝使用活人殉葬。
据说成吉思汗去世时,殉葬者多达两万人之多。
明朝的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大规模殉葬,其殉葬的妃嫔多达46人。明代中后期则很少有活人殉葬的记载。
到了清朝,顺治初年还出现过些殉葬现象, 但自康熙皇帝上台后,这种野蛮的丧葬方式终于在中国彻底走入历史。
殉葬的方式
除了残忍的本质,殉葬的手段也血淋淋、令人发指。 最野蛮的要属活埋,将人五花大绑活生生扔进墓穴,任其在恐惧中等待死亡。
还有就是砍手砍脚再抛入墓中的“箱殉”,更是非人道。稍微温和一点的,是让殉葬者饮下毒酒或水银,但过程同样痛苦。
根据历史记载,殉葬者被赶入墓穴后,墓门就关闭封闭。
那些墓穴结构复杂,防止人逃出。活人能在绝望中挣扎几日,部分因空气稀薄而窒息,还有的会被活活饿死。
为争食物,他们往往会相互残杀,在黑暗中等待死神的到来。
今人哪里可能想象得到,在几千年前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经受过这样非人的遭遇。
活人陪葬时间
在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寝当中, 那些被活埋的陪葬者能撑多久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是墓穴中的氧气储量,这是影响生命时限的第一要素。
根据相关数据测算,一个面积约300平方米的古墓, 理论上可储存 30万升的氧气。这个数量,可以让100人在墓内生存5天时间。
但考虑到实际情况,墓穴洞口封闭后氧气会不断流失;且墓内空间所能容纳的活人也比较有限。
所以实际上,氧气的储量大约只能让活埋者坚持4-5天左右。 一旦氧气耗尽,他们就会很快因窒息而死亡。
其次是食物和水源问题。 墓穴内自然不会放置食物和水源。
根据人体数据显示,成人没有水分摄入可以存活3天左右;没有食物供给可以存活2周时间。所以理论上,墓内活人可以撑上1周。
但在实际状况下,没有任何食物和水源的补给,1周也很难达到。 绝大多数情况下,活埋者2-4天就会因饥渴而死。
第三,墓穴中强大的精神压力也会大幅缩短生命。被活埋者面临必死的命运,在绝望和恐惧中,很容易精神崩溃。
这会使他们的心跳呼吸加速,更快消耗氧气。同时,为争夺食物和空间,殉葬者之间也会爆发残酷的厮杀。
这也会使人提早死亡。
这类墓穴里的活人往往只能坚持1天左右。此外,墓穴大小也会影响可利用的氧气量。
综合来看,在最理想的状态下,活埋者理论上可以勉强存活10天。
但在大多数实际情况下,他们能坚持的时间都在2-4天左右,很难突破这个生命限度,这些可怜的生命就这样在绝望中宣告终结。
感谢历史进步
活人殉葬这一野蛮习俗的存在,让后人对古代文明产生深刻反思。生命的可贵远超权力金钱,强迫他人殉葬是违背人伦和道德的。
我们生在今天,享有平等丰盛的生命。
这些都不是偶然, 正是我们共同文明的进步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感谢历史进步终结了这一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