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亿游客嗷嗷待哺,千亿收入惹人眼红,古镇景区却人去楼空?
引言:一提到古镇,大家脑海里可能先浮现出的是老街灯影浮动,小桥流水人家,或者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古巷。然而,在古镇热持续发酵的背后,同质化和商业化也逐渐成为这个产业的通病。
疫情之后,古镇凭借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旅游的最大赢家。
仅去年一个暑假, 浙江三大古镇共计接待游客超14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590余万元。 与此同时,各地效仿乌镇生搬硬造出大量同质化古镇。
如果你连续去过几个古镇,可能会渐渐开始产生错觉 :“我在哪?”、“我是不是来过?”、“这条街怎么看着眼熟?”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那么多古镇,到底谁真谁假?
疫后“复苏”,古镇成旅游最大赢家
2023年,在经历了疫情的影响后,国人热衷旅游的心终于可以释放出来了。大家压抑了两年的旅游需求,迫不及待地想要出门走走看看。
2023年国内出游人次较上年大增93.3%,达48.91亿人次 ,中秋国庆长假出游人数较疫情前2019年增长4.1%,国内旅游市场快速恢复增长。
(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古镇作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自然也受益于市场的复苏,凭借其独特魅力迎来巨大机遇。
以柯桥古镇为例, 2023年暑假的旅游收入达2590余万元,接待游客超过142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近400%。 西塘古镇春节期间也迎来了强劲反弹,共接待游客12.1万人次,旅游相关行业营收同比增长470%。成都安仁古镇大年初二一天就接待游客9.5万人次。
诸如此类的案例不胜枚举。 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逐步消退后,各地古镇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均获得了巨大提升,成为了疫后旅游市场复苏的最亮眼的“网红”。
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 古镇独特的魅力正符合当前大众的旅游需求。
疫情期间,大家都被迫长时间闷在家里,出行受限。解封开放,老百姓有强烈的旅游热情。同时,疫情也使人们更加珍惜与家人朋友团聚 。这就需要一个具有浓郁人文气息、可与他人共享美好时光的目的地。 而古镇凭借其独特的怀旧氛围和休闲慢生活节奏,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当然,古镇之所以成为旅游热门,也与各地政府的大力包装和营销有关。比如柯桥古镇推出了“柯桥梦圆中国梦·党性红色之旅”“东方小乌镇”等。 这些营销词焕发了古镇的亮点,吸引游客的眼球。
古镇特色“迪士尼”,更符合中国人的体质
中国拥有非常多的古镇, 高达2800多座,这一数目在全球都是数一数二的。 所以,有人戏称中国的古镇就是中国特色的“国产迪士尼”,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文化情结和体质。
中国那么多的古镇从哪里来的呢? 实际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量的古城和古镇分布各地。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古城镇也随之衰落。但近年来,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一些古镇得以焕发新生。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最著名的古镇——周庄和乌镇。 周庄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提出并实现古镇商业化的模式 ,在80年代就开始了改造保护和发展旅游,并逐步找到了可复制的成功模式。1989年就开始收取景点门票,旅游业收入逐年大幅增长。
乌镇则是另一个商业化典范。原本默默无闻的小镇,通过人工改造打造出仿古建筑,一下子走红成为全国知名景点。作为中国最早也最成功的人工古镇。 乌镇利用明星效应大力包装,迅速进入了公众视野并吸引游客。
受周庄和乌镇的启发,中国各地纷纷仿效学习,建设自己的特色古镇。 有的保护利用原有旧城,有的干脆从零开始盖起“古镇”,速度之快令人瞠目。这也导致了许多古镇在商业营销包装下严重同质化,失去了地方特色。
但是古镇毕竟代表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民族记忆的一个缩影。 仅仅为旅游考虑而丧失了古镇的历史价值,其实本末倒置了。
“魔改”古镇千篇一律,景区也能量产
乌镇模式让古镇火了,各地蜂拥而至学乌镇经验打造自己的古镇。 但结果却是,山寨出来的古镇个个都一个样,最后只能黯然倒闭。
许多城市为了赶旅游热潮,急功近利地打造古镇, 结果造成了大量千篇一律的“假古镇”。 这些依样画葫芦的古镇失去了独特魅力,丧失了文化灵魂,后期遇到了严重的运营问题,甚至出现了“空城”的尴尬情况。
以浙江德清撞见古镇为例,效仿乌镇人工改造打造。占地5平方公里,一开业各种商业项目密集配套,一下子火了。 好景不长,开业一年多就人去楼空了。
原因是什么呢?不少旅客评价,撞见古镇仅仅停留在外表仿古,里子毫无内容。敷衍了事,空洞得很。开业当初热火朝天,全靠素人投资者对古镇概念的虚火。 过了热度高峰期,真正的文化底蕴不足,就黄了。
不仅撞见古镇,还有湖南常宁的长岭古镇也步了后尘。 长岭古镇投资10亿元人工改造,规模不输乌镇。 结果开业3年就成了又一个古镇界的耐玩儿。炒概念虚火是不行的,没有古镇文化基因,早晚遇冷。
中西文化的机械拼凑,更让一些古镇沦为了笑柄。成都龙潭水乡古镇,投资20亿打造成都版的周庄,结果被指成“四不像”。 园林是苏式,街名用红楼人名,西南方和东南方的元素莫名其妙硬碰撞在一起,反倒失去魅力。
再如湖南常德的桃花源古镇,投资超50亿想根据《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样子,建造出一片“世外桃源”,几年后却杂草丛生,楼梯生锈,沦为荒凉空城。
通过移花接木的手法,机械复制古镇,是复刻不了别人的成功的。 真正有价值的,是发掘古镇背后独特的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只有与自身文化深度融合,古镇才能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所谓的同质化问题就是此。许多项目开发者都想通过山寨乌镇模式快速赚钱,结果生搬硬套出来的“批量古镇”没有一点历史底蕴和文化魂魄。 不能为了商业炒作而贻害古镇文明,需要用心感受每座古镇背后独特的故事。
消费者不买账,古镇怕是要凉凉
面对同质化困境,许多古镇正在反思如何突出自己的特色。 毕竟消费者买单要看产品价值,一个毫无特点的古镇注定会被淘汰。 所以,古镇也在各种创新转型,努力打开新局面。
比如挖掘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保护独特的手工艺、民俗等。有的古镇开始把目光放在新朋友身上,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引入高科技VR体验,与时俱进。
当然,创新不是舍弃传统,而是使其焕发活力。 开发新项目无可厚非,但要建立在尊重文化的基础上。
古镇要先找到自己的特色,再放大优势。旅游热需要文化为基础,不能急功近利“造网红”。游客其实不介意古镇的真假,更在意同质化问题。 古镇可以商业化运作,但不能魔改乱改,需要尊重文化底蕴。
古镇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独特的人文精神。如果刨除了这份精神内核,只保留了花哨的旅游外衣,那就成了没有灵魂的产品。智慧的消费者更看重产品的质量,而非炫目的包装。古镇也需要回归本真,传承独特魅力,方能赢得消费者的口碑和时间的考验。
那么作为游客,我们该如何识别和选择真正有文化价值的古镇呢?
这里小编建议不要被热门和商业包装迷惑。 比较小众的古镇反而更有可能保留独特魅力。可以选择一些外地游客较少、以本地人为主的古镇,那里往往保存更多当地特色。
其次看古镇是否有独特的地方传说或民俗。 比如外乡人来到这个村子会受到什么礼遇,村民们过哪些独特的传统节日等。如果古镇只是形式主义的仿古,就欠缺灵魂。
再者可以听听当地人的介绍,和他们聊聊古镇的故事。 还可以亲自动手学习一些传统手工作坊,这些都让旅程更丰富。
最后,选 择一些景点门票相对低廉的古镇。 反倒是一些超高门票的旅游圈套,往往有过度商业化的现象。
用心感受,就会发现无处不在的魅力古镇。 这需要付出一点时间和精力,但回报则是难忘的旅行收获。
去古镇旅游时,把自己想成当地的原住民。 不仅仅去打卡拍照,更要深入感受背后独特的人文魅力。 听听当地人讲古镇的历史轶事,吃吃道道地地的古镇美食,逛逛古镇里的非遗作坊,这些都让旅程更丰富、更有意义。
也不要被表面的新奇迷惑,要学会识别真正有文化底蕴的古镇。 这样我们才能不走马观花、有了个过长,而是文化传承的参与者。
古镇之所以“古”,是因为其独特的人文气质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守护古镇这份独特魅力,以崭新的视角重新发掘其文化价值。 只有这样,中国的古镇旅游才会更有深度、更有温度。
您对古镇逐渐失去本味的现象怎么看呢,欢迎留下您的看法。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 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最真实、最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